|
“科技創新之花”結出“產業升級之果” 我市通過全國首批創新型縣(市)驗收發表日期:2022-08-25 文章來源:云上大冶 8月24日,記者從市科技局獲悉,科學技術部印發《關于公布首批創新型縣(市)驗收通過名單的通知》,通過3年的建設,我市順利通過全國首批創新型縣(市)驗收。
普羅格智芯將調度、控制、通信、物聯等核心技術與物流裝備進行深度融合,讓軟硬件無縫連接,全面實現了生產物流、倉儲物流場景一站式智能化服務;迪峰公司是國家級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,其換熱器產品已遠銷美、德、意、日、韓等國家;金諾礦山設備深掘國際市場“富礦”,產品遠銷印尼、剛果等亞非國家……我市企業科技創新氛圍日益濃厚,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如火如荼。 近年來,我市大力推進科技創新,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轉型,以科技招商優化產業結構,以科技支撐壯大產業集群,以科技賦農促進三產融合,取得了顯著成效。不斷激活創新體制機制,加大科技投入,建立健全了科技創新投入穩定增長機制,2021年,市級財政科技專項資金突破1億元。今年,我市還對《關于強化科技創新支撐引領大冶高質量發展的實施辦法》進行了修訂,增加了“新物種”企業、“飛地型”研發機構、創新型鄉鎮等支持政策,進一步激勵創新創業,營造科技創新良好生態。
我市十分重視創新主體的培育工作,加速搭建各類創新平臺。深入實施高企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計劃,推進高企后備庫、平臺后備庫、知識產權后備庫與技改項目庫、科技招商項目庫“五庫”聯通,精準培育創新主體。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后備庫、科技型企業培育庫和“駝鹿”、“瞪羚”企業培育庫等“三庫”聯通齊育模式,培育“新物種”企業。目前,我市高新技術企業197家,科技型中小企業347家,隱形冠軍企業25家,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18家,“新物種”企業6家,國家級創新平臺3家,省級創新平臺57家,黃石市級創新平臺89家,規上制造業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實現了全覆蓋。
我市搶抓以武鄂黃黃為核心的武漢都市圈發展機遇,充分利用光谷科創大走廊引領帶動作用,大力發展“光芯屏端網”產業,共享“高精尖”資源,構建光谷科創大走廊大冶功能區。目前,迪峰換熱器、晨信光電等多家企業在武漢建立了“飛地型”研發機構,普羅格智芯、創界生物等5家企業已入駐黃石(武漢)離岸科創園,有效實現了研發在武漢、生產在大冶,引才在武漢、用才在大冶。一批批大健康、光電子信息、節能環保等產業項目落戶,創新資源集聚效應凸顯。 與此同時,我市還聚力產學研合作,深入企業收集技術難題,建立企業技術需求難題數據庫,按照“一企一校一中心”的產學研合作模式,積極為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牽線搭橋,引導企業將先進技術的引進與其自主創新相結合起來,推動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。每年組織企業與高校產學研對接活動,近兩年,先后組織了湖北省“聯百校、轉千果”科惠行動光谷科創大走廊大冶湖高新區專場、有色金屬材料特色產業專場等8場次對接活動。通過引導服務,先后幫助40余家科技型企業與華中科技大學、湖北理工學院等高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,解決技術難題60余項,完成技術合同登記交易額37.2億元。
核心技術攻關也是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要點。圍繞智能制造、新材料、生命健康、光芯屏端網等產業領域,支持推進企業開展核心技術研究,實施一批高質量科技項目。近兩年,我市獲得國家級“百城百園”、省廳“磷酸鐵鋰回收研究及其產業化”和企業技術創新發展專項等系列技術攻關項目,爭取上級項目資金2000余萬元,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46項。 繼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(市)、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(市)、全國科普示范縣(市)后,此次我市躋身全國首批創新型縣(市),創新發展邁上了新的臺階。下一步,我市將始終牽住創新這個“牛鼻子”,大力實施科技創新行動,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、經濟強的通道。搶抓建設“三高地、兩基地”機遇、光谷科創大走廊向東延伸機遇,用好新“科技18條”,大力實施“十大創新平臺”計劃,全域推進創新型鄉鎮建設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,持續優化政策環境、人才環境、金融環境、知識產權保護環境,營造“熱帶雨林”式科技創新生態。(熊業欣) |



